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子,就真的会成为什么样子。
224心得分享 一只胖子 发表于 2017-10-16 11:49:42
06586
本帖最后由 一只胖子 于 2017-10-16 11:51 编辑 前言 管理者在指导下属工作时,经常会面临着窘境:只能讲一些“大道理”,显得苍白无力;自己能做会做,却“教不会”下属;下属“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”,指导工作难以见效。该怎么办? 正文 案例 客户:蛋糕师傅,我想DIY一个草莓蛋糕,你能告诉我怎么做吗? 蛋糕师:你需要很多面粉、一些糖、草莓、鸡蛋和牛奶。 客户:多少面粉?多少糖?第一步该做什么? 蛋糕师:大约需要三杯或者四杯面粉?还有糖,我不敢肯定,我明明做了十几年的蛋糕师啊。 客户:你的意思是,你无法告诉我怎么做蛋糕? 案例中,蛋糕师做了十几年蛋糕,肯定是个中好手,但他却没有将自己制作蛋糕的经验转化成蛋糕的“配方与制作流程”知识,所以蛋糕师无法告诉客户怎么做蛋糕。 其实,不少管理者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,当管理者去指导下属工作时,明明是自己会做的项目,却教不会下属。作为管理者,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? 近些年来,管理者在指导下属工作时,经常会面临以下三大窘境。 1.只能讲一些“大道理”,显得苍白无力 比如: 当发现下属不善于带队伍时,就反复强调要学会授权、要打造高绩效团队之类的原则性观点; 当发现下属工作积极性不高时,就跟他们讲阳光心态、感恩心和责任感的重要性; 当发现下属与同事协作不畅时,就训导他们要改善个人沟通、要有团队合作精神; 当发现下属出现工作失误时,就无不“恨铁不成钢”地责备他们工作不用心…… 面对这些普适性大道理,下属们自然就要“审美疲劳”了;甚至连管理者自己,恐怕都要觉得索然无味了。 2.自己能做会做,却“教不会”下属 往往会出现在那些因业务或技术拔尖而得到晋升的管理者们身上。一方面,他们是业务或技术能手,当看到下属工作不力时,就很容易习惯性地亲自上阵来解决问题,这反倒使得下属很难有提升和成长的机会。 3.下属“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”,难以见效 试图通过指导工作来影响下属的想法并改变他们的行为,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:你指导了,下属可能根本就没听;听了,可能没懂;懂了,可能没记住;记住了,可能不行动;行动了,或因理解不当而行动“走样”,或因遭遇挫折而选择放弃,或因组织和团队支持不足而“虎头蛇尾”。 面临着上述三大窘境,管理者又该如何确保指导下属工作的效果落地呢? 1.在指导工作的目标和意义上达成共识 管理者要与下属在以下问题上达成共识: 通过指导工作要解决下属的什么方面的什么问题(或提升什么能力)? 问题解决(或能力提升)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衡量? 解决这些问题(或提升能力)对于这位下属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意义何在? 针对问题或能力提升点,管理者要进一步明确:你所秉持的核心观点是什么?你希望下属通过指导明白什么以及采取哪些具体行动?也就是说,管理者只有心里先有“一本账”——具备解决下属特定问题的体系化知识与方法论,才可能对于下属身上出现的任何状况做到灵活应变。 比如,某位管理者希望通过指导工作能够提高下属的责任心和积极性,那他至少先要明白: 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下属的责任心和积极性? 又有哪些具体的举措能够促使下属在这个方面有所改善? 这一整套思想及方法论,就是这位管理者在指导下属工作之前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的“一本账”。 2.接受“不可能一蹴而就”的现实 改变从来都是不容易的。管理者千万别指望,你的下属经过一次或几次指导就会一夜之间发生改变,你可能需要足够的耐心才能看到你付出心血后的成果(甚至始终不会有成果)。“不可能一蹴而就”是管理者不得不接受的一个基本事实。 从这个事实出发,给管理者三项行动提议: (1)要想办法找到合适的指导切入点,并在过程中随时注意总结阶段性成果,以及制定双方认可的里程碑式目标和“下一步行动计划”。 (2)要理解有些下属的所谓“笨”,要能容忍下属适当试错、阶段性成果不到位甚至出现退步的情形。 (3)要充分尊重不同下属的个性,善于发现下属的点滴进步,并及时地给予书面或口头反馈(建议更多地采取正面激励)。 3.爱心、信心和责任感必不可少 管理者指导下属工作的过程,还需要管理者在以下三个方面具备相当的人文情怀。 (1)要对下属满怀关爱之心 不能够从“关爱下属成长”角度出发的辅导行为,都极有可能沦落为浮于表面的说教和训诫,势必很难触动下属的内心并影响他们的工作行为。 在这种情况下,下属极有可能感觉到,自己不过是上司实现团队业绩的“工具”罢了;一旦下属产生了这样的感受,那就很难再期望管理者能够通过指导工作产生预期效果。 (2)要相信下属是愿意进步和成长的 如果管理者一开始就先入为主地认为某位下属是“扶不起的阿斗”,指导工作不过是迫于企业的要求、或仅仅是形式上履行管理职责,那么,其最终的效果是一定不会好的。因为,当下属感觉到自己并不被看好和信任时,他又怎么可能按照管理者的意愿来发生改变呢! (3)要肩负起对下属成长的责任感 单纯的关爱和信任,有可能会让某些下属失去了对制度、规则与自身职责的敬畏之心。所以,管理者还得具备前瞻的眼光,长远地肩负起对下属成长的责任感,并因应下属的个性、持续地去发现更有效的管理辅导之道。 |